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谷伊宁曹露婷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明天是世界防治哮喘日,主题是“消除差距,实现哮喘的同质管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长沈华浩教授,在近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上指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呼吸人在哮喘的流行病、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评价:“我国学者在哮喘和慢性咳嗽的临床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以及积极探索,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从发病机制到疑难病诊断哮喘防控步入新台阶走进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敬业与高效,令人印象深刻。哮喘是国内最早和国际接轨的亚专业之一,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奋斗数十年,在临床研究、规范化诊治等方面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呼吸学科不断走向世界。近年来,这个团队的多项科研成果连续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据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之一《柳叶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达万,如果把20岁以下以及不典型哮喘人群估算在内,国内患病人数保守估计将会超过万,总体疾病负担严重。沈华浩教授是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沈华浩教授的带领下,临床与科研人员凝心聚力,漫步如同在浩瀚星辰大海的征程,从不畏惧。短短几年间,从发病机制到疑难病诊治,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勇立潮头,将哮喘防控与治疗提上了新台阶。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国际哮喘学术界,一直把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有气道高反应,支扩剂治疗有效的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而早在年,沈华浩教授团队就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以反复胸闷为唯一症状,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气流受限的变异性和可逆性的哮喘,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CTVA),并提出了相应诊断标准。此“新病种”的发现被写入了教科书。视觉中国之后,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又取得了可圈可点诸多重大突破,同样颠覆与改变了公众、学界对哮喘的认知——1.率先阐明发现了嗜酸性粒直接引起哮喘发病创新机制——为国际上成功开发出针对该类哮喘治疗新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揭示哮喘治疗新靶点——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通过CCL6-CCR1信号轴对哮喘炎症环路的正反馈调控新机制。3.或与肿瘤转移有关——发现过敏性气道炎症中嗜酸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转移的重要作用。4.小分子药物设计雏形——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CCR1和G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为靶向CCR1的小分子药物设计提供思路。参与国际新药临床试验贡献中国力量在临床试验方面,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与了国际多中心研究。他们严格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按照国际标准的水平与规范,进行多个通路的新型生物靶向治疗新药研究,为新药的临床试验及应用贡献了中国力量与中国声音。哮喘群防群治工程,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坚持了30年。年,就成立了哮喘之家,是我国最早开展疾病公益宣教的单位之一。沈华浩教授团队牵头制定了包括《中国哮喘防治指南》在内的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展望未来,该团队将为推动哮喘领域全面发展谋新局、布新篇。“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面对中国哮喘的流行与疾病负担的调整,责无旁贷,让我国哮喘学术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向世界发出更多属于中国的声音。”沈华浩教授说。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