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随着王辰院士提出的「三驾马车」战略的逐渐清晰,稳步落实,「PCCM科规范化建设」这几个字越来越多地被呼吸人听到、感悟和关联。几年来,这项引领呼吸学科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大工程,被人们评价为极具前瞻性的「宏图韬略」。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和设计,到逐渐实现成为呼吸学科科室发展同质化的新格局、硬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制定者、行业管理者、院长、科主任、医生、护士、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都曾有过质疑,有过犹豫,有过顿悟,有过欣喜……无论身在其中、扮演哪种角色,他们都目睹和深切感受了「PCCM科规范化建设」给自己和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PCCM科规建项目自年6月1日启动以来,截至年12月31日,共认定家,已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实地认定共家(医院家、医院家),培育单位家。年的认定也在有序开展,目前为止,年有家医院报名,其中59家医院已认定(未公布认定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呼吸界》记者对10余位参与者进行了深度专访。从今日起,《呼吸界》将推出系列报道《规建与我》(共10期),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国呼吸前行的脚步和脉搏。人物——PCCM科规建医院标准主要制定者
采访金句:我现在变得「越来越冷血无情」了,但我们的工作越来越规范化……
上海交通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时国朝是参与PCCM科规范化建设评定标准的核心人员,也是医院标准的主要制定者。采访中,时国朝教授的情绪始终伴随着他讲述的每个故事而发生着微妙变化,时而稍显低落焦虑,时而又难掩兴奋之情。当谈及PCCM科规建这个项目从开始谋划到今天取得阶段性成果,他坦言,自己的心态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呼吸科面临被切割的的窘境……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科主任培训班」,让我瞬间倍感焦虑,压力巨大……
PCCM科规建的最初「脉络」,从-年这个时间段就已开始出现——
我是年上任科主任,记得很清楚,当时王院士牵头举办「科主任培训班」,大家自愿报名参加。该培训班就是后来「明道讲坛」的前身。
那次培训在位于北京五环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王院士讲的一段话让我瞬间感受到忧心忡忡,才发现远远不止我一个呼吸科主任压力大、没底气。王院士对呼吸学科很担忧,他说,「你们想想看,你们呼吸学科如果不努力,就快要全部被别的科分割了。比如哮喘,医院成立了变态反应科,哮喘被分割了;又比如危重症,医院呼吸科有ICU,现在ICU被重症医学科分割了;还有肿瘤,被肿瘤科分割了……大家如果不努力,剩下在你们手里的到最后好像就只有慢阻肺了,其他疾病都被别的科室分割了。还不冷静思考吗?呼吸科就快不被称为呼吸科了。」
当时,医院正面临呼吸科ICU被「切割」的窘境。听了这番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仅我们是这样,医院的呼吸科都面临同样的窘境:不仅不能改名字,不但不能扩大发展,反而地盘会缩小……那次会让我感触极深,同时倍感焦虑和心慌。我意识到,心里那根「弦」决不能松,不能把呼吸科变成只看慢阻肺这种慢病的科室。大家心里很明白,ICU是呼吸科非常重要的板块,一旦被切割掉,就不能算完整的呼吸科了。医院的ICU都是呼吸科先建,很多重症医学科主任最早是从呼吸科出来的,不断被分流,也足以说明呼吸科曾经占有很好的优势。而呼吸相关疾病的患者很多,整个大内科的患者基本都是呼吸科在抢救。在这以前,可能并非哪一位领导要求我们如何做,是呼吸医生出于平生所学和本能,「自然天成」地去做,医院还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之前,这些工作就是呼吸科医生来承担的。
在我印象中,PCCM科规建的雏形和概念,从「科主任培训班」就应运而生,虽然当时脉络不甚清晰,标准很模糊,但大家方向感明确。此后,在王院士的牵头下,我们分头对医院和医院进行流调。当时国内东西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市级与县级乃至区级之间,完全可用「天壤之别」形容,西部地区可能医院往往都「不及格」……即便上海本地流调情况也如出一辙,医院之间也差别巨大。当时我最着急的是,作为科主任,我自己都不知道科室应该怎么建设,没有具体目标。也许以前大家都是这种心态:「潮水推动我走到哪里,我就走向哪里」。尽管当时内心已经真切地意识到必须改变,但具体如何改变还是两眼一抹黑。
当我写出第一个版本给王院士看后,他说,「写得不好,很散,根本不成体系」……都江堰会议可谓「定版之举」,帮我们找到了核心思想
到年,王院士召集全国相关专家一起讨论,专门制定PCCM科规建计划,此时规建的思路与脉络已愈显清晰。
PCCM科规建正式被提上层面时召开了一次启动会。王院士提出了撰写的初步要求,我和梁宗安教授是PCCM专培的主要参与者,因此被委任负责起草二医院的规建标准。我们分头撰写,我们参照了当时以白春学教授牵头制定的上海呼吸质医院的设施、结构和标准,结合前期PCCM专培的内容写出了第一个版本。可当我交给王院士看后,他说,「写得不好,很散,根本不成体系」……
时至今日,每当我忆起都江堰大会,为何它能被我称为堪比遵义会议?因为那次会上讨论的热烈程度远超我们想象。PCCM科规建到底要建什么?设施、组织、人员、文化……会上,王院士从多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召集呼吸学科主委、副主委和各学组组长一起讨论,出主意,提意见。我和梁宗安教授一直都在记笔记,全程没有停。那次是PCCM科规建的「定版之举」,让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核心思想,给PCCM科规建真正定了调。
这几年我们呼吸学科PCCM专培、PCCM规建、PCCM单修专修等活动不断,充分体现了呼吸学科的活跃度。最近经常听到别科室同志对我们讲,「你们呼吸学科最近几年『花头』很多,反观过去5-10年甚至前20年,没什么『花头』。」上海话「花头」就是指「你们活动很多,接地气」。事实不假,从PCCM专培到PCCM科规建、PCCM专修单修,再到呼吸专科医联体……不断有新举措、新活动。其他科室同志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证明大家对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