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英
撰写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农英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重塑是重症哮喘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其中,气道平滑肌(airwaysmoothmuscle,ASM)增生肥大是哮喘气道重塑的特征性改变,增生肥大的ASM使气道呈现高反应性,同时ASM也是哮喘发作时的效应器官。然而目前尚没有改善ASM增生肥大的药物。因此,针对ASM的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thermoplasty,BT)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热能消减过度增生的ASM。前期动物实验以及人体可行性研究均表明,BT治疗重症哮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年底,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将BT应用于临床。
BT现已“有规可循”
年初,林江涛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BT治疗重症哮喘,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工作经验撰写了《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规范》(《规范》),以期规范该项技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医疗成本。
基本工作原理通过支气管镜工作通道,将Alair导管送至远端支气管(直径≥3mm)。导管末端附有4个可扩张的电极,电极扩张形成篮状接触气道壁,体外的射频控制器产生射频能量。能量通过导管电极传递到气管壁,转换为热能,目标温度65℃,持续10s。通过对支气管壁进行加热,从而使增生、肥厚的平滑肌细胞出现消减。
适应证用于治疗18岁及以上、经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corticosteroid,ICS)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beta2-agonist,LABA)无法有效控制的重症持续性哮喘患者。其中,重症哮喘是指在过去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建议的第4级和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级别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哮喘。哮喘未控制的特征包括:(1)症状控制差,哮喘控制问卷(asthmacontrolquestionnaire,ACQ)评分持续>1.5,哮喘控制测试评分<20,或符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定义的未控制;(2)频繁急性发作,指前一年需2次或以上连续使用全身性激素(每次3d以上);(3)严重急性发作,指前一年至少1次住院、进入ICU或需要机械通气;(4)持续性气流受限,指尽管给予了充分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仍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1)<80%预计值、FEV1/肺活量<正常值下限;(5)高剂量ICS或全身性激素(或其他生物制剂)可以维持控制,但只要减少激素就会加重。
工作团队BT治疗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支气管镜检医师(操作支气管镜、负责将导管导入与定位、指导导管操作者何时将电极网篮张开与关闭)、导管操作者(操作手柄,将电极网篮张开与关闭,启动脚踏开关;在导管在支气管镜外时,对其进行管理)、肺图记录员、支气管镜护士等参与。
三次手术BT由3次手术组成,每次相隔大约3周,每次手术仅针对于治疗肺脏的一部分,依次为右肺下叶、左肺下叶、双肺上叶(右肺中叶不治疗)。手术分3次完成是为了将手术时间缩短至60min以内,减少手术所增加的哮喘症状加重与加频风险;每次相隔大约3周,目的是在每次手术前给予患者足够的恢复时间。
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BT安全实施的必要条件,以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治疗效果。术前评估应包括诊断、哮喘控制水平和用药依从性、BT手术风险、合并疾病及常规气管镜术前评估6个方面。
此外,《规范》中还详细阐述了术前用药和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流程、操作注意事项、术后管理和并发症防治以及随访等内容。
B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据可依”
动物研究最早的BT动物实验由Danek等开展,使用不同温度(55℃、65℃、75℃)灼烧11只犬的气道壁。结果显示,以65℃及75℃烧灼犬气道壁能够减少ASM,降低气道反应性,效果至少可持续3年。
可行性研究Cox等首次将BT应用于轻中度哮喘患者(n=16),共随访2年。结果显示,BT术后2年内患者肺功能较稳定;术后12周气道反应性显著降低,表现为乙酰胆碱激发试验PC20升高,并且可持续至少2年;术后呼气峰流速及无症状天数明显改善。
RISA研究Pavord等将BT应用于重度哮喘患者(n=15),共随访52周。结果显示,经BT治疗后患者急救药物使用量减少、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提高、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sthma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AQLQ)评分提高、ACQ评分降低,患者哮喘控制改善。
AIR研究Cox等将BT应用于中重度哮喘患者(n=56),共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经BT治疗后患者哮喘发作频次减少、急救药物使用量减少、无症状天数增加、术后呼气峰流速升高、AQLQ评分升高、ACQ评分降低,患者哮喘控制改善。该研究证实BT手术可明显改善中重度哮喘患者哮喘控制至少12个月。
AIR2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研究,对中重度哮喘患者(n=)进行BT治疗,并以假手术组为对照(n=98)。结果显示,经BT治疗后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急诊就诊率减少、AQLQ评分升高(其中80.9%患者评分改善≥0.5分)。该研究同样证实BT手术可明显改善中重度哮喘患者哮喘控制及生命质量至少12个月。
AIR25年有效性安全性扩展研究对AIR2研究受试者进行5年随访,得到的数据显示:5年内,每年有重度发作的人数占比平均下降44%,每年重度发作的频率平均下降48%,每年因呼吸不良事件需急诊就诊的人数占比平均下降78%,年人均急诊就诊的频次降低88%。此外,在哮喘药物使用方面也有额外获益:平均ICS剂量降低17%,12%患者停用LABA,9%患者停用ICS+LABA,7%患者停用哮喘维持用药。研究证实,BT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哮喘患者哮喘控制、减少急性发作频次,还可以明显减少哮喘用药。
PAS2研究该研究是一项真实世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美国和加拿大27个中心的例患者,参试者需进行至少1次BT手术,共随访5年。研究者首先发表了3年随访结果,并将该项实验结果与AIR2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经BT治疗3年后,患者ICS使用剂量较术前明显减少,且需要口服激素的患者百分比明显降低,该结果优于AIR2研究;有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百分比、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有急诊就诊的患者百分比、急诊就诊率、有住院的患者百分比、住院频率均明显降低,该结果与AIR2研究结果相似。因此,真实世界研究证实BT可改善重症哮喘患者哮喘控制及减少哮喘用药,并且长期疗效稳定持久。
关于BT手术的安全性,不少研究显示,术后6周内(治疗期)患者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闷、喘息等)增多,但RISA5年安全性研究提示:术后第2~5年,呼吸道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包括因呼吸道症状住院及急诊就诊事件。并且BT术后3~5年期间肺功能可保持稳定,该结果同样可证实BT手术的有效性。
小结
对于重症哮喘患者而言,接受BT治疗会有良好的获益(效果可维持5年以上),包括:减少ASM数量,降低其收缩功能,改善哮喘控制;减少哮喘发作和药物使用;改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个人与社会的经济负担。虽然短期增加哮喘发作及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但尚未发现远期并发症和支气管结构改变。目前仍需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BT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应人群等。
(整理:姜帅)
编辑:郑梦莹
排版:郑梦莹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17期第15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