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时,呼吸内科没有病房,称之为呼吸研究室,从五六个人的研究室,到现在六十多人的呼吸内科,这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呼吸内科创始人张梓荆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楼6层的楼道墙上,悬挂着五幅人物肖像照片,他们是首儿所的开创者,其中一位,是呼吸内科创始人张梓荆教授。
年,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流行,每4名住院患儿中就有1名被夺去生命。看到亲人们抱头痛哭的情景,张梓荆教授再也不能平静了。从此,他开始了防治婴幼儿肺炎之路。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梓荆教授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对于病毒性肺炎,国内外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张梓荆教授试用过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马血清等,还筛选过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满意。他只得另辟蹊径,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历经十载,终于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经验,使住院患儿的病死亡率从原来的25%,下降到5%左右,使我国肺炎从儿童死因第1位,降至第5位。
张梓荆教授对婴幼儿肺炎的诊治
张梓荆教授默默奉献了30多个春秋,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使婴幼儿肺炎从个体医学到群体防治,他倾注了全部心血,换来了千百万儿童的健康。
陈育智教授
在首儿所,我们经常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家穿梭在门诊楼和家属楼之间。近90岁的高龄,依然致力于儿童哮喘的防治工作,在各大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也总会见到这位老奶奶坐在第一排认真地记笔记、提问题。她就是被大家亲切的称为“硬核奶奶”的陈育智教授。
陈育智教授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当时,中国现代儿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基础分支齐全的综合学科,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而哮喘作为一个隐秘而凶险的杀手,渐渐露出了狰容。陈育智教授说:“早年间哮喘病人很痛苦的,发作的时候就好像要被勒死了。也没有特别好的药,甚至用过拔火罐、针灸、大量的激素,有的能临时缓解症状,但后来就会有副作用”。
于是,陈育智教授在导师张梓荆教授的引导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专攻儿童哮喘。年,陈育智教授走出国门,去往当时医院——医院胸内科学习。看着国外”小病看家庭医生,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她被深深触动了,她急于求学,要改变中国哮喘患儿的命运。一年后,陈育智教授学成归国,开始着手建立首儿所首个儿童哮喘门诊,正式开启了中国式儿童哮喘防治的攻坚之路。
哮喘宣教
那个时候,因为家长对哮喘的认知较浅,经常在患儿急性发作平稳后自主停药。曾经有个急性哮喘发作的小女孩,在陈育智教授的努力下,免去了气管插管的痛苦。恢复出院后,陈育智教授却不放心,自己下班坐公交车到女孩的家里,寻人未果又去往女孩父亲的工作单位了解情况。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晨查房
流行病学调查
待到首儿所规范化哮喘门诊的建立,时间已匆匆走过了五年。陈育智教授发现,建立一个哮喘门诊,能帮到的孩子太少了,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并不清楚怎样去规范诊治哮喘。为了摸清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的情况,她决定走出诊室,带领团队来到更广袤的天地,展开最基础的调研。用了30年的时间,陈育智教授牵头完成了3次中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涵盖了四十多个城市、乡镇、村庄,遍布了沿海、内陆,获得了一个全面的、可信赖的中国儿童哮喘病因及患病数据调研结果,其走访规模之大、调研周期之久、数据被引用之多,无不浸透着她的辛勤汗水。
哮喘夏令营
很多哮喘儿童的家长都不敢让孩子运动,甚至是行走。但陈育智教授鼓励他们,“别怕,只要规律的治疗,当运动员都没问题”。她为哮喘患儿组织夏令营、冬令营、运动会,将这些科普做到家庭,做到学校,做到幼儿园。马不停蹄地举办健康讲座、拍科普视频、搞知识竞赛,同时投入大量精力去培训基层医生,尽管每一步都很艰难,但她从未放弃。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患儿和家属的认知及依从性。
Eigen教授资助医护人员到美国进修学习
在培养年轻医生方面,陈育智教授也是不遗余力。上个世纪的90年代,陈育智教授只身一人前往欧洲参加国际会议。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医护人员开阔眼界、打开视野,她大胆的与外国专家同道交流,并介绍国内情况,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医生为了儿童健康做出的努力。她感动了美国著名Reliy医院呼吸内科的Eigen教授,答应资助首儿所年轻医护人员到美国进修。20多年来,已有十余名医护人员赴美进修。陈育智教授经常鼓励年轻人,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也正是这份30余年对一件事的坚持,使中国儿童哮喘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需要急诊抢救及重症监护室住院病例也明显减少。
如今,在陈育智教授及全国哮喘协作组共同的努力下,中国已拥有适合本土国情的儿童哮喘防治指南。一生都在为儿童哮喘防治而奔波的陈育智奶奶也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她仍然怀着一名医者的悲悯之心,燃烧着自己,砥砺前行。
曹玲教授
承接START研究
九十年代初,呼吸内科主任曹玲刚入职时,跟着陈育智教授一起承接了第一个国际多中心START研究,当时参与研究的有20个孩子。
患儿随访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每个孩子的检查和用药都要记在脑子里,没有药师的辅助,没有研究护士的协同,整个入组随访过程都要亲力亲为,得到了国际中心单位的认可,为今后成立临床药物试验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气管镜
年初,成人的支气管镜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到呼吸系统疾病中,而儿科却还未起步。每年有很多因气管异物窒息、痰栓阻塞气道而危及生命的孩子。当时开展医院凤毛麟角,儿童无经验借鉴,医院学习。每天早晨7点前,她准时到达气管镜室,准备场地、药品、器材,术后整理、洗消镜子,就是等着随时有上手的机会。曹玲教授回来后,没有支气管镜的洗消池,她就自己买来整理箱,在治疗车上焊了铁架子,接上1米多长的试管作为洗消池。
年,首儿所终于建立了支气管镜室。年,又成立了儿童呼吸睡眠室。
呼吸睡眠检测室
年,曹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