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般揪出真凶浙大二院发现并命名新型

视觉中国供图图文无关自从实施“一人一诊室”后,浙大二院诊室通常只有一位医生和一名患者,最多再加一个患者家属陪着。但最近,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的诊室却一下子涌进了一大家子的人,他们七嘴八舌抢着发言,没给医生留一点插话的空隙。在护士的协调下,他们最终同意留下四个人和医生交流:患者王先生和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妇,沈教授也慢慢从他们的争执中捋清了事情的脉络——王先生是一名基层的内科医生,两年来常常胸闷难忍,但四处求医都没有查出问题。几经折腾后,家人认定他身体根本没有毛病,而是精神出了问题。“沈教授,全家就我是医生,我知道我没有精神疾病,您一定要帮我找出病因啊!”面对这位同行的苦苦哀求,沈教授决心仔细帮他查明病因。王先生年近60,在基层做了几十年内科医生。近2年来,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感到胸闷,非得用手敲打、揉搓一番才会稍微缓解。有时候白天做了些运动,晚上胸闷就加剧,整宿无法入睡。他以为是年纪大了,心血管出了问题,首先就去心内科排查,结果一切正常。接下来,他又继续检查了肺部、胃部等多个脏器,依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多次检查后,家里人有点不耐烦了,觉得他在故意装病,胸闷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开始,家人还委婉地劝他放宽心,多找点感兴趣的事情做做,分散点注意力。到后来,他们就直截了当地让他去精神科看看。王先生拗不过家里人三番五次的催促,只好妥协去精神科就诊,医生给他开了好几种药。但吃了几个疗程,症状丝毫没有改善,他依然觉得胸闷,家人依然觉得他装病,为此吵了不少架。原本王先生是家里唯一的医生,有学历有文化,最受大家尊敬。自从生病后,他简直成了整个大家庭的公敌,曾经的权威和尊严荡然无存。在沈教授诊室,家人又像往常一样数落开了,“我们那精神科医生说了,他这就是心理疾病,他自己不承认,医生你不用给他看了,查不出问题的,他……”沈教授赶紧打断家人的抱怨,转问王先生的病情。这个大男人说着说着就落泪了,“我是医生,我才是全家最有发言权的,但他们都不相信我。我只是想把胸闷治好,您是我最后的希望了……”从王先生的描述中,沈教授抓住了三个关键信息:晚上多发、和运动有关、具有一定季节性。这些特征符合他6年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哮喘新表型,胸闷变异型哮喘。早在年,沈教授治愈了一名被村里人都认为“中了邪”的少年。那个少年14岁,体重只有30多斤,由于24小时持续胸闷,不得不在胸前挂一面磨刀布,方便随时搓胸缓解。当时,浙大二院为他组织了一次多学科大会诊。沈教授通过气道激发试验等检查,发现患者符合哮喘的特征,抗哮喘治疗后效果显著。随后,通过对一组症状类似患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确认并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过敏性哮喘和免疫学年鉴》上,还写进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内科学》和临床工具书《呼吸病学》。沈教授翻了翻王先生带来的检查单,发现他虽然做过多种肺部检查,但没有针对哮喘的项目,“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没有传统哮喘患者呼吸困难、喘息、咳嗽这些症状,肺部听诊也听不到哮鸣音,所以很多医生不会联想到哮喘这一疾病。”于是,沈教授给患者开了肺功能、气道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等一系列检查。看着王先生焦急万分的样子,他还开了个后门,让同事当天下午就加班做掉他的检查,好让他少忐忑几天。临近下班时间,沈教授仔细看了看检查结果,发现多项指标都不正常,基本上可以确诊为胸闷变异性哮喘。“他们冤枉你啦!你不是装病,你得的是哮喘,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哮喘。”听完沈教授的结论,王先生再次激动落泪。他不仅看到了胸闷治愈的希望,更发泄出了2年多以来积压在心底的委屈和心酸。(原标题《像福尔摩斯探案,揪出胸闷真凶浙大二院呼吸科发现并命名新型哮喘》,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编辑李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keecrm.net/xczq/107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