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将于9月5日-9月8日在线上举行,大会每年会发布呼吸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和重症呼吸医学领域研究者的盛会。在今年的ERS大会中,哮喘相关的诊断、分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期待。
哮喘表型分型和生物标志物进展
表型分型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是识别疾病异质性的常用方法,有助于哮喘的个体化管理。
1.发病年龄对于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早发型(12岁起病)与迟发型(40岁起病)哮喘表型已有不少研究,但中间年龄段起病的哮喘(12~40岁)尚未被充分研究。一项纳入例哮喘患者的队列研究表明,按不同发病年龄分型的哮喘表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早发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相对更高,鼻炎对其疾病控制状态及FEV1/FVC的影响更大;而迟发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对较高,肥胖对其疾病控制状态及FEV1/FVC的影响更大;中间年龄段起病的患者表现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哮喘的临床特征相结合以及嗜酸性/中性粒细胞混合型,且吸烟史和环境暴露对其疾病控制状态的影响更大[1]。
2.识别嗜酸性粒细胞(EOS)表型对于哮喘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NOVELTY是一项针对哮喘和/或慢阻肺患者进行的全球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例患者,其中哮喘例,哮喘慢阻肺重叠(ACO)例。本次大会公布了其根据国际重度哮喘注册登记平台(ISAR)定义的EOS0~3级的分布(0级代表不太可能是/非EOS型,3级代表最有可能是EOS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EOS3级在哮喘和/或慢阻肺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与较高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急性发作/急性加重率相关。此外,与EOS0-2级相比,EOS3级的哮喘和ACO患者气流受限更严重,生活质量也更差[2]。
3.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是近年气道炎症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评估气道2型炎症的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FeNO与重度未控制哮喘和急性发作的预测有关。一项纳入例非吸烟哮喘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旨在描述基于FeNO水平的哮喘表型特征。其结果显示:与低FeNO(≤25ppb)表型相比,高FeNO(50ppb)表型的患者血EOS个细胞/μL的比例较高(P0.),可逆性气流受限更严重,频繁急性发作(≥3次/年)风险更高(P0.01)。FeNO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测试指标,可用于哮喘患者的个性化治疗策略中[3]。在另一项研究中,纳入63例重度哮喘患者和1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FeNO25ppb的患者相比,FeNO≥50ppb与较高的诱导痰EOS中位数(13vs1%,P=0.02)、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3(vs34pg/mL,P=0.)、IL-5(11vs1pg/mL,P=0.01)、IL-4(0.8vs0.1pg/mL,P=0.)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12vs2pg/mL,P=0.03)相关。在接受优化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中,FeNO升高可作为识别气道内EOS趋化作用的指标[4]。
4.组织蛋白酶S:在一项纳入例重度哮喘患者的研究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共84例,重度非过敏性哮喘患者25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骨膜蛋白、组织蛋白酶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中IL-4、IL-13、骨膜蛋白、TGF-β和组织蛋白酶S的含量均增加。在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组织蛋白酶S与临床症状及IL-4、IL-5、IL-13浓度呈正相关。两组中组织蛋白酶S和TGF-β呈正相关。组织蛋白酶S和TGF-β水平之间揭示的正相关可能间接表明组织蛋白酶S参与气道重塑过程[5]。
哮喘治疗进展
1.单克隆抗体是重度哮喘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通过选择性作用于哮喘炎症级联反应中的特定细胞因子或途径,阻断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药物用量。REALITI-A是一项为期2年的多国、前瞻性、单臂、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例接受IL-5单抗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主要终点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急性发作(CSE,定义为需要使用OCS和/或急诊就诊/住院)率。结果显示:CSE从治疗前的4.28次/年降至治疗后的1.23次/年(RR:0.29),OCS每日维持剂量从10mg降至2.5mg。这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治疗可显著减少重度哮喘患者的需急诊就诊/住院的急性发作率和OCS维持剂量[6]。
2.三联疗法(ICS+LABA+LAMA)也是近年哮喘治疗的热点,两项纳入了例哮喘患者的CAPTAIN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显示:与ICS/LABA双联治疗相比,在ICS/LABA中附加LAMA治疗可有效改善未控制哮喘患者的气流受限和肺功能(FEV1谷值增加≥mL)[7],[8]。
3.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支气管热成形术(BT)可改善哮喘患者与气道狭窄有关的结构异常。一项纳入30例重度未控制哮喘患者的研究,在连续3个周期ΒΤ前后收集支气管内膜活检标本(n=),并根据血EOS、特应性、过敏史和吸烟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BT治疗后改善了哮喘控制情况(P0.)、减少了气道平滑肌(ASM)(P=0.)、增加了增殖的上皮细胞(P=0.)。ASM减少主要发生在T2型哮喘患者中。在低血EOS(P=0.)、无过敏史(P=0.)和无烟草暴露患者(P=0.)中,BT治疗后增殖的上皮细胞增加。BT治疗对于不同内型/表型的组织病理学效应不同,表明其疗效是通过作用于与哮喘内型/表型相关的不同分子靶点来实现的[9]。
综上,相信年的ERS大会定不会让众多专家学者失望,必将为哮喘的诊疗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会议期间,临床医生可以扫描屏幕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