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几天的寒冷“咄咄逼人”,医院古北分院核酸检测点,一群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迎风而战,只为提高核酸检测工作效率,缩短市民在严寒中排队等候时间,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寒风中无畏前行
匆匆吃完午饭,龚卫娟套上自己最厚的一医院古北分院。
去年夏天,作为虹桥街道辖区唯一一家每天提供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前来做核酸的市民络绎不绝,医院人员有限,医院方面便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申请了志愿者服务。
招募信息刚一发出,24名社区退休党员居民便踊跃报名,医院古北分院导医志愿者服务团队由此应运而生。龚卫娟便是这支志愿者队伍里的一位分队长。
“先去大厅缴费,在健康云上登记后再排队……”距离下午1点才刚刚过去5分钟,医院门口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排起了蛇形长队。维持现场秩序、帮助市民完成健康云登记、解答市民的疑惑……龚卫娟忙得一刻也没停歇过。
一次,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做核酸检测,手机怎么都没有反应,老人也不知不觉地烦躁了起来。“我看到后,猜测他用不来手机,就赶快过来帮忙。但老人不仅不让,还发起脾气,怪我们系统不好用。我就只能劝他不要着急,慢慢来。这个时候,他意识到可能是手机没电了,我便让他拿着身份证到护士台登记,再来做核酸。”
当有类似的不理解,甚至是责备时,龚卫娟觉得,“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不仅要有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试着去理解寻求帮助的人,这样我们在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也就释怀了。”
轻伤不下火线
张勇娣还是累倒了,血压也超过了正常值。
春节临近,受春运及新一轮本土疫情影响,医院核酸检测量激增,达到了一天-人次。为此,每班服务的志愿者也由1名增加到3名,即便这样,当班的志愿者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累还不是最让人头疼的,最挑战极限的还是透彻心扉的冷。
时下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上海气温维持在10度以下。医院南北通道的交汇处,寒风裹挟着透心的凉意,毫不留情地吹打在身上。“挺累的,最近下午来做核酸的人很多,有时能达到将近人。不仅要在寒风中站3个小时,还要不停地走动,维持秩序,回答市民的询问,身体还是有些吃不消。”
于是,在家人的强制要求下,张勇娣不得不在家中休养。但两天后,张勇娣便被龚卫娟的求助电话召唤回了岗位上。
“最近人手确实不够,不是万不得已,龚卫娟是不会给我打电话的。”张勇娣说道。“而且,前一段时间,龚卫娟她自己在寒风中站得时间久了,受了风寒,继而引起了急性哮喘,后来又引起了肺炎,最后被轮椅推着住了院,一住就是半个月。即便如此,在病床上她还惦记着我们每天的排班问题,时常给我们打电话协调工作时间,真得让我很敬佩。所以,我也不能掉链子,要向她学习。”
“不过,得知我们的不易,街道和志愿服务中心的老师也很关心我们,特意给我做了厚厚的志愿服马甲,还配上了帽子、围巾、手套,让我们每一个志愿者的心里都暖暖的。”
75岁的初心与坚持
栾竹君今年已经75岁,本应在家颐享天年,却主动报名成为了导医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为了做好防疫安全工作,志愿者们会在马甲外穿上简易的防护服,这也给她们如厕带来了难题。
“我们就厕要到门诊楼里,要把防护服脱掉才能进去,不仅耽误了时间,穿脱也确实挺麻烦的。”于是,只要是下午当班,栾竹君从午饭开始,就有意减少饮水的频次,上岗之后,更是因为忙碌而没有丝毫空隙可以休息、喝水,结束服务后常常口干舌燥、喉咙生烟,但栾竹君从来没有退缩过。
“我们这个年纪,待在家中固然舒服了,但也与社会脱节了。现在虽然累一点,但生活很充实,更重要的是,我对社会是有贡献,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于是,栾竹君还会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继续发挥一名党员的光和热。
其实,栾竹君算是街道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前辈”,自退休后,她不仅兼任街道关工委的工作,关心着劳改子女的生活起居,还穿上了绿色马甲,不论是晨起与日暮,还是炎夏与寒冬,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社区每个角落,一干就是15年。
“只要我身子允许,志愿者这份工作我能坚持多久就会做多久。”栾竹君信誓旦旦地说道。
其实,不止是医院古北分院的导医志愿者队伍,在虹桥街道这一全国首批“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中,共有64支注册志愿者队伍医院、上海市血液中心等医疗机构,以及辖区疫情防控、民生服务、平安保障等各领域的第一线。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力量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
文字/图片:朱文轩
编辑:高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上观号作者: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