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给女儿的1封信,儿女8年后才收到,写

白癜风需要怎么治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13/x1p5whp.html

朱敏女儿,我们身体都很好,朱琦已在做事,高洁还在科学院……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为迟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

这是一封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价值抵万金的家书,在这封书信里,饱含了一个老父亲对于女儿满满的殷切关怀和嘱托。这封信于年10月28日从延安寄出,它的目的地却在万里之遥的苏联。

图│朱德家书

这封家书带着亲人的万分思念奔向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信中的朱琦是收信人朱敏的表哥,而高洁则是朱敏的表妹,写信人急于向女儿朱敏分享家人的喜怒哀乐和近况。可是,由于战火的原因,这封信却在国际邮路上遭到了阻拦,无法抵达信件最终的目的地——医院。

最终,这封信被以“邮路中断、无法投递”的理由退回了延安寄信人的手中,看着被打转回来的家信,写信人心中焦急却也无可奈何,他虽然急于想知道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女儿的处境,但他身为八路军的高级指战员也不能因私废公,打扰尚在浴血苦战中的苏联政府。

图│苏联

直到八年之后的年,朱敏才收到了这封家书,短短两页用毛笔写就的草书,走了八年才最终走到了收信人的手中,这不禁令人唏嘘不已。朱敏是谁,她是谁的女儿?这其中又有着怎样动人而惊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打开那段尘封的沧桑历史。

被迫与女儿分别

写下这封短短百余字噙满了一个老父亲的愧疚和不舍之情,这个写信人不舍普通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八路军的总司令,是我们亲爱的朱德朱老总。

年12月,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穷苦的佃农家庭,彼时的中国尚在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之下。然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令许多有志之士痛恨不已,尤其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之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压迫下,革命的种子在中国大地萌芽,人们找寻着救亡图存和使国家变得富强的方法。

6岁那年,朱德先是进入药铺垭私塾学习,后来又转到地主家的私塾继续学习。虽然家庭贫寒,但是朱德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的重视,再苦再难也要保证孩子的学业顺利进行,因为多读书识字才是穷苦百姓能够翻身的基础。

图│朱老总剧照

在早年的学习生涯中,由于清政府依然存在,所以朱老总接受的也多是封建的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甚至还参加过封建科举的县试、府试等,直到年清政府决定停止科举考试,才又转入到南充的高等小学接受现代的学业。

年,时年二十三岁的朱德考入了云南的陆军讲武堂,也由此开启了其传奇而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朱德在这一年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由于其成绩优秀而被送进了类似于后世尖子班的特别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朱德于年8月提前从特别班毕业并且进入云南新军任司务长。

图│孙中山

在随后的年月里,朱德一直在云南的滇军中服役,并且由于他在数次战斗中的骁勇善战和机智勇敢,多次立下战功并不断升迁。在这个过程中,朱德也开始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思考着中国未来的出路。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启迪,朱德决定出国考察,寻找先进的组织和思想,为中国寻找一天切实可行的出路。为此,年,朱德和好友孙炳文到上海会见了孙中山和陈独秀等人,为出国做准备。朱德甚至还在上海期间向陈独秀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但由于朱老总旧军队高级军官的身份,陈独秀一开始拒绝了,他还不是特别的相信朱老总。

图│陈独秀

朱德出行的第一站就是德国,因为马列主义正是诞生在德国,而德国的军事又是欧洲诸国中最强的,虽然德国的军事力量经过了一战战败后的瓦解,但它的工业底子和军工业依然强大,所以十分值得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女儿朱敏的回忆,正是这一年,朱德和其第四任妻子贺治华在上海相遇,随后,他们一同搭乘了“阿尔及利亚”号轮船离开上海码头,前往了遥远的欧洲。

图│当时的轮船

当年10月,朱德在德国首都柏林见到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和张申府,也是在此二人的介绍下,朱德在欧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没多久,朱德就和贺治华结婚,并且两人一起再到德国的哥廷根奥古斯特大学学习。

在德国留学期间,朱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还表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那时候的朱德就已经定下了一辈子忠诚于党的事业,并利用自己的军事才华和特长为党的事业保驾护航,披荆斩棘。

遗憾的是,由于朱德和贺治华的信仰不同,对于生活的追求而已不同,两人婚后不久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虽然贺治华也标榜是“进步女青年”,但是年轻的她对于革命还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思想并不成熟。

图│右为贺治华

在异国他乡,原本应该心心相印的两个人却渐行渐远,各自朝着自己所追寻的方向前进。年7月,朱德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政府抓捕,并于三天后被释放。随即就在组织的安排下通过波罗的海前往了苏联,当时的俄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阶段,是许多寻求真理人士的理想国。

而此时的贺治华已经身怀六甲,出于对妻子的爱护,朱德这次并没有将怀有身孕的妻子带在身边,而是将她安排在莫斯科郊外的农场。他则于9月下旬按照中国旅俄支部的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和学习。

图│朱德

在莫斯科期间,贺治华为朱德生下了其唯一的女儿,也就是朱敏。朱敏的诞生令朱德欣喜不已,异国他乡,已经年过四旬的朱老总得到了宝贝千金,那种喜悦之情是难以言表的。为此,朱德甚至还给女儿起名“四旬”,可贺治华却嫌弃这个名字太土气了,就取了一个她认为的洋气的名字“菲菲”。

“四旬”也好,“菲菲”也罢,总之朱敏作为朱老总唯一的女儿诞生在异国他乡的莫斯科,这使得朱老总更加地投入到了学习和革命事业中,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他要为女儿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国,为千千万万像女儿一样可爱的中国孩子创造出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能够吃饱饭、上学堂的伟大的新中国。

图│新中国

年5月,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党中央决定安排朱德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并且以四川老乡的身份前往四川万县动员四川的大军阀杨森改旗易帜、策应北伐。

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老总不得不依依惜别了他刚刚出生还不满一个月的女儿,临行前,朱德给母女俩留下了充足的生活费,还购买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尽其所能的保障贺治华母女能够在苏联生活的安逸、舒适,尽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本分。

朱德还英雄落泪,留下了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不舍和担忧之情。由于当时国内的环境极度恶劣,而苏联境内则是政局稳定、国家安宁,为了贺治华和女儿朱敏的安全,朱德只能暂时让他们待在苏联。

图│苏联

朱德为了宽慰妻子,还曾这样对贺治华说道:“日后稍微稳定一点,就接你们回国团聚”。但是贺治华对此却不以为然,实际上,此时的贺治华对于朱老总已经是十分的冷漠,她贪恋的是朱德的地位和财富,并不真心待人,更不愿和朱老总同甘共苦。

这一点从其之后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朱德回国后不久,贺治华就让自己的妹妹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接回了成都,还改名为贺飞飞,而他自己则和朱德决裂,并重新恋上了莫斯科的留学生何家兴,两人可谓是臭味相投,以后还出卖了同志、背叛了革命,以至于遭到了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锄奸队(红队)的锄奸。

图│锄奸队剧照

贺治华抛弃女儿、出卖同志、背叛革命的可耻行径也使得幼小的朱敏在懂事后的童年就充满了阴影,以至于她在成年后十分的怨恨母亲贺治华,而且终其一生也不原谅自己的母亲。

朱敏晚年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这样提到自己的母亲:“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然而,回到成都的朱敏,并没有迎来安宁的生活,她之后的传奇人生遭遇更加令人心疼和惊叹。

图│朱德

短聚再分离

被送回四川老家之后,朱敏跟随姨妈和外婆一起生活,从小,朱敏就没有父亲和母亲的陪伴,孤独地在老家长大,以至于她连自己父母的模样和形象都比较模糊。

图│朱德与康克清

懂事之后的朱敏在很长的时间里连父亲一面都没有见过,一次在成都的街头,外婆悄悄地拉住她,指着一副悬赏的通缉图像对朱敏小声地说道:“那个图画上的人就是你的爹爹(父亲的意思)”,幼小的朱敏静静地看着街头父亲的图像,只觉得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悸动,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自此之后,朱敏的心中也有了一个目标和愿望,她想要见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年的朱敏才七岁。

然而,由于战乱频繁,朱老总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中,根本无暇顾及到女儿朱敏。当朱敏自出生后再次见到父亲朱德时已经是十四年之后的年。

这一年,由于国共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为了革命后代的安全,邓颖超受周总理的委托来到了成都,安排朱敏及其他一些革命后代前往延安和家人团聚。经过艰难的跋涉,穿越了重重的封锁线,历时一个多月,一行人才于11月到达了延安。

图│朱德在延安

十四岁的朱敏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在战场上驰骋风云的朱老总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女儿,亦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女儿,不禁拉着朱敏看了又看,想要把女儿的模样深深的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在朱敏写就的《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她这样回忆道:“爹爹在油灯下扳着手指头,报出我的生辰日期,数落我婴儿时的趣事,这14年里,爹爹想我也想的够苦了”。

图│朱敏与朱德、康克清合影

然而,这一次珍贵的相聚却十分的短暂,好不容易见到自己父亲的朱敏却没能陪伴父亲更多的时间。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期,朱德也要集中精力指挥全局的作战,没有时间好好的照顾女儿朱敏。

为此,朱老总决定把朱敏送到莫斯科的国际儿童院上学。但是,令朱老总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却差点将女儿的命葬送掉,而且这次的苏联之行使她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和最受折磨的事情,令她饱受战争的摧残,甚至还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图│莫斯科

在出发前,朱德还在一次聊天时问道女儿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朱敏想都没想得直接说道,想要以后和父亲一样当八路、打鬼子。听到女儿的决心和稚嫩但果决的语言,朱老总开怀大笑,满心宽慰。

不过,他却这样对女儿说:“有这样的勇气和志向自然是非常好的,但是你现在的任务是要好好学习,等你从苏联回来的时候,祖国一定没有战争了,到时候就需要你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来好好的建设祖国了”。

最终,年1月30日,朱敏带着父亲的万般不舍,离开了刚刚团聚才一个多月的父亲,远赴苏联学习。临行之前,朱老总和女儿约法三章,规定了两个条件:其一,不许朱敏二十岁之前谈恋爱;其二,朱敏身体底子不好,必须加强身体锻炼。

图│朱德与女儿朱敏

到达莫斯科之后,朱敏被分在了第一儿童院学习,而这个儿童院里汇集了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孩子,而且孩子们都使用化名,朱敏使用的化名是“赤英”,这是朱德在其出发前就为女儿取好的名字。

“赤”和“朱”都代表的红色,根是一样的,“赤英”是希望女儿朱敏要坚强勇敢,做一个红色的英雄。

而朱敏虽然出生在莫斯科,但是她后来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中国长大,由于其身体本就不好,加上她刚到苏联时的水土不服,患上了哮喘病,随后就被苏方送到了白俄罗斯明斯克的少先队夏令营养病。

图│明斯克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苏联之行却实在是惊心动魄,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纳粹集中营里的磨难

在世界反法西斯暨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有一部《红樱桃》的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而改片的导演则是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楚楚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惨遭遇。该片还荣获了第16届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等诸多奖项。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真实的原型的,女主角“楚楚”的原型就是朱敏。

图│《红樱桃》海报

朱敏前往夏令营没多久,纳粹德国就悍然撕碎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集结了个师共计多万人的强大兵力,以闪电战的方式从北方、南方以及中央三个方向突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也正式打响。

中部战线是德军进攻的重点方向,在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下,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迅速沦陷,朱敏也在在战争中成为了德国法西斯的俘虏。

图│德军突袭苏联

明斯克沦陷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朱德总司令犹如晴天霹雳,万里之遥,异国他邦,女儿孤身一人,又是一个年仅十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天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然而,一边是中国境内残酷而严峻的抗日形势,一边是女儿远在天边身陷囹圄,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的现实,朱德将军只能强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化这股悲伤为力量,在抗日战场上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朱敏和那些来自各个国家的许多孩子一起被德国人抓进了集中营里,在这惨无人性的集中营里,朱敏见识了什么是人间地狱。每天都有犹太人被德国人处死,每天都有新的一批犹太人送欧洲各地送来。一旦进入了这样的集中营,对于那些必死无疑的犹太人来说,就是生不如死。

图│纳粹集中营

为了保护自己,朱敏严格地保守了自己的身世秘密,为此,他甚至装作哑巴,在集中营里一句话都不说,更不敢开口说中国话,一旦开口,很可能就会暴露自己的身世秘密,从而被敌人用来大做文章。

集中营的环境十分的恶劣,拥挤的住处、发霉的黑面包、随时面临的死亡,和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死亡威胁……这些都是朱敏在那段岁月里每天都要面对的最黑暗的时光。在这样的地方要想最终活下去,除了需要有生存的智慧,也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心中始终有着一个牵绊和挂念,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图│朱敏与朱德合影

多年以后,当回忆起那段在集中营里的黑暗岁月,朱敏是这样说的:“就是走到地球的尽头、地狱的最底层,我也要活下去,活着回去见爹爹……”,正是这种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前才使得朱敏鼓足了勇气活下去,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她把活下去见到父亲作为自己的信条,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守着,等待着黎明的出现。

由于长时间的沉默,朱敏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然而,不说话并不代表着敌人就会善良的放过这个小姑娘。朱敏的脖子上有一个长约三厘米的显眼的疤痕,这就是那段时间留下的永恒纪念。由于集中营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朱敏患上了颈部淋巴结,在缺少必须的医疗条件的纳粹集中营里,朱敏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导致了结核块的溃烂。

图│朱敏

当病情实在恶化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时,德国医生才终于姗姗来迟,然而集中营的医生对待囚犯根本不是把他们当成正常的人去看待,而是如同对待猫狗一般,直接将年幼的朱敏压住不动,然后没有消毒,也没有麻醉,就活生生的用刀割下去,将脓血挤出来。这样野蛮而残酷的治疗方式使得朱敏的脖子上留下了一辈子的印记,这也是是德国法西斯作恶的罪证。

年的一天,朱敏和几个小伙伴在放风,一个德国士兵拿着相机走向了她们,士兵笑容满面,充满了和蔼,并表示要给朱敏等人照相。善良的小女孩们以为这个德国人和其他那些凶狠恶煞的鬼子不同,在镜头前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图│朱敏与父母

然而,这个士兵脸色说变就变,他放下相机举起手中的鞭子就朝女孩儿们狠狠地抽去,他认为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们的笑容是在嘲笑他,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强盗逻辑。而德国士兵打完人后,却若无其事地继续拍照,甚至还在几天后将洗出来的照片给她们每人送了一张。

德国人的反复无常令朱敏等人心有余悸,充满了恐惧,这张照片后来也珍藏在朱敏的家中。照片上,三个小女孩依然稚嫩,满脸的孩子气,但是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的恐惧和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成熟,那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的成长。

图│纳粹集中营中朱敏等人合影

终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军人解放了一座又一座被德国人占领的城市,并且将战火烧到了德国境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德国人也饱经了战火的屠戮和残酷。朱敏最终在斯大林的关心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并且再次回到了莫斯科。

战争结束后,得知女儿安然无恙的朱德再次给女儿朱敏写来了一封信,他告诉女儿自己这几年对她的思念之情,以及为了顾全大局没有去主动找她的原因,信的最后还祈求女儿的原谅。读完父亲的信,朱敏嚎啕大哭,此时的她已经二十岁了。

图│朱德书信

后来,当和平来临之后,朱敏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留在了苏联继续求学,她想要掌握苏联的先进知识以便使其能够回国的时候为祖国的建设派上用场。

当朱敏再次回到中国已经是年的暑假,到那时,朱敏才第一次看到这封父亲写于八年前的家书。沧海桑田,八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也足以改变一个国家,此时的朱敏和她所热爱的祖国一样一同迎来的了新生!

我是史海魅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keecrm.net/xczq/100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