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纯真的心灵连载26孩子心力不足的

最基础的教育是道德标准下的情感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任何心因疾病都是生在情感层面,而不是认知层面,对此必须清楚明白,因为这直接影响人生的选择和规划,若本末倒置,或培养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或拼搏中造成心理病患。心理问题是情感问题,而家庭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心智的根基。“一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心理保健必须从家庭开始。儿童时期是人生定位的时期,儿童心智是决定人生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差之毫厘,未来人生谬以千里。虽然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未必有着明确的导向,跟外行炒股一样,由股市的波动控制着股民的买进卖出,而不是冲浪者踏浪而行,培养孩子也只是随时就势,什么是正确培养不知道,能否健康成长不清楚,当前的因塑造怎样的果无心考虑,大伙只是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直到酿成了不良的心理后果才开始重视,但也未必觉醒。然而,谁都明白应运而生的心理行业根本解决不了超越认知的心理问题,心理从业者并不是生命的缔造者,除非还原本能,否则很难修复到原装标准,更何况现在的心理行业还不成熟,故,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的意义。趁孩子小还没有种下心理印痕的时候,家长生活中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培养方式提前预防,健康生活,将来何病之有?正人于始初,防患于未然。家长可以参考下面列举的部分儿童成长过程中心力跟不上的行为表现,尽早发现不足,遵循自然法则,改进培养路线。1、睡觉喜欢抱个小玩具,或者认准的枕头、被子,拿开就哭闹,甚至外出住酒店也要带着。这是适应和应变能力差,心力孱弱,弱到一定程度哪里都不安全,所以不是没有安全感,而是心力不够强。2、睡前咬被角,抠被子,抠小床,拿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玩。这是束缚下焦虑和无聊无奈的表现。3、经常出现叹气现象,有种喘不透气的感觉。心灵压抑的呼吸表现,确切地说是上气不接下气,长期环境不改变,有的能持续到成年。4、在学校大小便尽量憋着,回到家憋得难受急忙解决。这是放不开,不够自在坦然,有的是害怕受到指责,不敢或不好意思,也有的因为惰性。5、胆小依赖,一个人不敢去卫生间,一个人不敢关灯睡觉,白天一个人不敢在家,担心家里进小偷,还有担心家里钱够不够花,会不会地震,奶奶会不会生病之类的,看似成熟,其实是担忧。6、语言沟通障碍或者随着长大语言倒退,不表述想法,等大人猜测,或用简单的摇头、点头、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过于迁就导致被动自闭的节奏,须尽早解决。7、小女孩睡前喜欢夹腿,小男孩喜欢摸裆,男孩子喜欢闻女家长的体味,喜欢摸家长的皮肤或敏感部位。本能受抑,不够展现,多是替代包办不停地管教导致的,心理问题的感觉表现。8、听到“屎”,“大便”“屁股”等词语就兴奋不已。同样是“志”气不扬的表现,肾主志,肾气是本能在身体上的作用点。9、周期性地出现眨眼、清嗓子、口吃、胆小、哮喘、遗尿,且一次比一次明显。多是在意敏感,放不开。10、不合群,小的时候只站在旁边看其他小朋友玩,大点的时候想参与进去又不懂得怎么和别人玩,有的拿东西哄着别人跟他玩。这是因为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太多,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培养方式与社会方式不接轨。11、脾气暴躁,歇斯底里,动辙大喊大叫,坐不住,停不下,到哪里也是这里翻翻,那里戳戳,不识规矩。家长管教态度和家中躁气导致的心神不宁。12、比较听话,没有抵触,不管愿意不愿意,只要家长要求就去做,作业很认真,但愿意独处,活力不足,生活单调。这种情况将来容易形成自闭症和抑郁症,也容易出现神经方面的疾病。活出自我才是本能的意志,过于听话就失去了自我。13、好的时候很懂事,差的时候很焦躁,甚至歇斯底里。感官需求和本能意志的矛盾。14、撒谎,偷拿家里的钱,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是不想遵守规矩还怕受到惩罚条件下的自我保护。15、对学习不对抗不抵触,名列前茅,一心一意只会认真学习,兴趣很少,没有朋友,简单家务都做不了,一旦成绩下滑痛苦焦虑,这种孩子即使看似很不错,早晚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甚至容易走极端。16、作业拖拖拉拉,上学磨磨蹭蹭,喊几遍只答应不动弹,作业边做边玩,半个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完不成。这是被动培养的结果,下意识缺乏动力和无声的抵触。17、外面弱家里横,对家长极不尊重,跟家长顶嘴吼叫。本能压抑,心力孱弱,奴性教育的结果。18、依赖性太强,课堂上坐不住,融入不了集体生活;七八岁还不能分房,不敢独立睡觉,甚至不能跟家长分床;拘谨,舒展不开,见到陌生人基本不说话,简单的问候都说不出来,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在家里表现正常。这些都是明显的情感培养没跟上,心力不足以适应环境条件,长此以往便会拖跨,属于潜在的心理隐患。十一二岁还与家长同床,即使表面看上去再正常也有心理不足的存在,十五六岁未分床就更不可思议了。19、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发烧、头痛等,又没有感冒。这是承受力差的一种本能平衡方式,表面上可以视为下意识逃避的借口。20、经常反复纠缠一件事,解释多遍还是有很多的假设,心中诸多的不放心。这是心力孱弱表现在没有魄力没有果断上,多是焦虑症和强迫症的苗头,通常是因为家长的道理比较多或嘴比较碎。21、对玩具等东西要摆放到一定的位置,别人动了就受不了,摆不好也情绪失控。这种孩子严重缺乏自信,有焦虑也有强迫,试图做得更好却做不好。22、没节制地买玩具,买回来又基本不玩,但遇到就要买,不买就大发脾气。这是惯出来的,干涉挺多但没有原则,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住,孩子的真实感觉是要家长听我的,而不是我需要。23、已经表现出来的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应当尽量在青春期之前全面彻底的解决,因为心理具有很明显的连续性,像树苗一样,趁着心性没有成型,尽早调理,否则一旦成型就将影响一辈子的人生质量。定型后不是不能解决,而是代价很大。24、常常无缘无故情绪低落,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特别害羞怕生,不喜欢到人前展示自己,有自卑情绪。家长自己心力弱,家庭活力不够。以上情况并非定式,主要是看“经常”还是“偶尔”,若是经常,就得引起重视,若是偶尔倒无所谓,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出现一些应急反应也是常见现象,以上这些现象只作参考,不可定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儿童是不是存在心理隐患,主要看成长过程中心力是不是跟得上,不是以学东西快慢和多少为标准,聪明指的是耳聪目明,是感官层面,不是情感心智,要看孩子有没有在意、敏感、紧张、烦躁、焦虑等,心智是否成熟?处事能力和做事的主动性如何?同样是心力孱弱,不同的性格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儿童心理基础如何取决于夫妻的心性、状态和家庭气场,塑造后代健康的人生必须从儿童心理基础抓起,不是针对孩子,而是从家长和家庭做起,如果家长自身的心力不足,利用夫妻之间持之以恒的良性互动所培养起来的家庭力量,便可以重塑健康的情感和温暖的家庭,从而惠及后代。心理健康、身体调养更多内容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keecrm.net/xcmx/70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