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朱德的女儿朱敏踏上了去苏联学习的旅程,但不巧的是,这一年德国开始进攻苏联,朱敏也被关进了集中营,为了能活下去她不得不装成哑巴,这让她保住了性命但也差点失去语言功能,直到战争结束,她才正式开始学业。
朱敏是革命后代,但又与其他革命后代不同,因为她有一个叛徒母亲,这成为她一生的痛,到晚年也没有原谅母亲,都说人生需要磨难,朱敏遭遇的这一切难道就是她必经的磨难吗?
01分离14年,父女再相见
年,朱敏出生在苏联,那时朱德40岁,虽算不上“晚年得女”,但依然对这个女儿非常疼爱,朱敏本来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一切幸福都随着母亲的叛变而完全破碎。朱敏母亲叫贺治华,与朱德相识于上海,后来在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共同学习的经历,让两个人越走越近,直至后来怀了朱敏。
按说怀了孩子本应让夫妻感情更进一步,但朱德和贺治华之间却渐行渐远,年两人被安排去苏联,这年4月朱敏出生了。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朱德受组织安排回国参加北伐,自己的一生所学终于可以用在中国革命中,朱德自然很珍惜这次回国的机会。他孤身回国,本以为贺治华会好好照顾孩子,却没想到她竟然抛下了孩子独自逍遥。
两人分别刚一年,贺治华和朱德分道扬镳,还把朱敏也送回国内交给外婆照顾,从此之后她就再没在朱敏的世界中出现过,后来她再婚,又为了荣华富贵出卖罗亦农导致他惨死狱中,而朱敏则改名贺飞飞独自跟着外婆生活,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更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直至后来外婆指着一张“悬赏缉拿”通告告诉她,上边的人就是她父亲,她才知道父亲叫朱德,干的为国为民的大事,从此以后她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
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打听到朱敏下落,才把她悄悄带回延安,父女分别14年后才再次相见。
当年因为革命需要和形势所迫,朱德不得不抛下妻女回国战斗,现在革命形势渐渐明朗,自然要弥补未能好好照顾孩子的缺憾,类似贺治华这种抛下孩子独自逍遥的母亲,世间可谓少之又少,再加上她叛变革命更成为朱敏心中永远的痛,伤上加伤,朱敏一生都不原谅她也情有可原了。
02相聚延安,短暂的幸福
刚到延安,朱敏就远远看到朱德在土墩上等着,这里视野开阔,自己来了一眼就能看到。分离14年后父女再次相见,紧紧拥抱在一起良久没有分开,而朱敏也是泪流满面不停叫着爸爸,十几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全都倾斜而出。
在朱敏心中觉着朱德一直没来找自己,可能是不想认自己,但看到朱德随身包里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已经开始泛黄,才知道原来这些年来朱德一直都在看自己的照片,而现在终于团聚了,父亲再也不用对着照片暗自伤心了。
在延安的那段日子里,朱德再也不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陪着女儿堆雪人,给她讲以前的故事,用更多的陪伴的来弥补十几年的别离。
不过,团聚总是短暂的,父女俩相聚几个月后,朱德就安排女儿去苏联学习,并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她,在苏联学习时要认真努力,20岁前不得谈恋爱。
朱敏笑着点头,但窑洞中很快又陷入安静,父女俩短暂相聚又不得不再次分离,而且这一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两人心中都免不了痛苦。为了打破这沉闷的气氛,朱敏像小大人一样,反过来嘱咐父亲好好照顾自己,等着自己学成归来。
时间在悄无声息中缓缓流逝,虽然父女俩谁都不愿意想分别的事,但这一刻最终还是来了。离别时父女俩没有说太多话,当朱敏坐上飞机看着下边的人慢慢变成小黑点时,才忍不住心中压抑放声痛哭,短暂相聚后再次别离,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前途和陌生的环境,独自一人面对陌生世界,小小的姑娘承受了她这个年纪不应承受之重,只是她没有想到,到苏联后还有更大的磨难等着她。
03赴苏联学习,被关进集中营
朱敏化名“赤英”来到苏联,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刚到苏联时出现了严重反应,支气管炎和哮喘一直折磨着她,为了减轻她的症状,苏联方面把她送到了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然而朱敏过去没多久,事情就起了变化。
年,德国突然入侵苏联,来不及撤退的孩子们被德军抓住,囚禁两年后又在年被送到集中营,途中身体虚弱的朱敏发烧,但她只能硬挺着不敢让德军发现,因为德军对待病人更加残忍,直至后来不知何时晕倒,此时的朱敏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活下去,父亲还在等着自己回家。
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朱敏身心受尽折磨,每天吃着黑面包干着重活,稍有差池就会遭到鞭打,而犹太人莫名其妙地被杀更是给朱敏带来巨大的恐惧。
为了活下去,她只能尽量保持沉默不引起德军注意,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哑巴,如此情形下她决定继续装下去,一切只为了能活下去。
但命运显然没有垂青她,就在她想保持低调时,脖子上又长了淋巴结核,后来又发生溃疡,脓血糊满衣领看起来非常吓人。
德军把她带到医务室,而医生直接把她当作动物一样对待,没用麻药的情况下直接用剪刀一刀割了下来,这给朱敏留下了永不消失的3厘米疤痕,也让她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直到年,苏联红军把朱敏等人从集中营救出来,经历过如此磨难之后,朱敏并没有选择立即回国,而是继续在苏联完成学业,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期待,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失望。
年,朱敏从苏联毕业后回国任教,此后就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文,从助教一直干到教研室主任,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的余生始终兢兢业业地守在岗位上,为学生传递知识,像蜡烛一样为他们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