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组织推“哮喘日记簿”
鼓励患者自我监察
新冠肺炎爆发至今逾一年,人人担心染疫,对哮喘患者而言,这种担忧就更大。国际指引GINA就指出,只要患者好好管理病情,便毋需过于担心感染或感染新冠肺炎后的恶化和死亡风险较高。不过,香港哮喘会早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疫情期间约有两成患者曾未有按时覆诊、自行减药或停药,同时近两成人增用短效气管舒张剂(Short-actingbeta-2agonists,简称SABA)、平均每天使用1次SABA,反映过度依赖SABA,病情管理不理想。有见及此,该会藉着5月5日世界关怀哮喘日推出“哮喘日记簿”,鼓励患者自我监察病情,并建议患者应依从医生指示用药,切勿滥用SABA。
哮喘是呼吸道发炎的慢性疾病,患者气管受不同因素刺激时,会收窄及制造黏液,造成气流阻塞或支气管痉挛,亦即哮喘发作,出现咳嗽、气促、喘鸣、胸口翳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以两类吸入式药物为主,第一类为实时舒缓、急救药物,传统处方多为SABA,一般不含抗发炎药性,作用为迅速扩张支气管,舒缓气喘及胸口压迫;另一类则为长期预防药物,常见药物选择有吸入式类固醇(Inhaledcorticosteroids,简称ICS)、结合ICS及长效支气管舒张剂(Long-actingbeta-2agonists,简称LABA)的吸入式混合型药物,用以减少呼吸道炎症,以助长远控制病情。
每星期使用3次或以上SABA
属过度使用
由于SABA沿用多年,儿童呼吸科专科吴国强医生坦言不少患者误以为在哮喘发作时使用SABA实时解除症状便等同控制病情,忽略需要持续使用长期预防药物,处理炎症源头才称得上控制病情,结果很容易造成过度依赖SABA的情况。如患者每星期需使用3次或以上,便已属过度使用;而若每年SABA用量达3枝或以上,以一枝SABA约可使用次来说,便即反映患者平均每天使用约2次SABA,依赖SABA情况非常严重,最大的问题是增加病情恶化风险,年国际研究SABINA就指出,不论患者病情轻、重,年用3枝或以上SABA,病情恶化风险也会较高。
吴医生续引述国际研究SABINA的数据指出,过度依赖SABA的现象其实在全球均不罕见,欧美多国年用3枝SABA或以上的患者比例由26%至63.2%不等;3而本港情况亦不可轻视——每十万人中本港使用SABA的数量达23,枝(包括哮喘及慢阻肺病),与其他相近人种和生活习惯的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及日本等地相比明显高出多倍。
本港SABA用量多、ICS用量少
未达国际指引建议
“因此,国际指引GINA在年更新治疗策略建议,不再建议轻度哮喘患者单独使用SABA作为实时舒缓药物,而推荐改用结合ICS的气管舒张剂,或于使用SABA时同时使用低剂量ICS;另按需要采用结合ICS的气管舒张剂作长远控制病情发预防发作之用。”吴医生解释。
不过,观乎香港的数据似乎未能达到GINA的建议——若计算SABA与ICS用量的比例,香港的情况是两者相差达2.64倍,代表SABA用量远比含ICS吸入式药物多,相比其他亚洲国家,新加坡、韩国及日本的情况就与香港相反,含ICS吸入式药物用量较SABA多,用药情况比香港理想。
约两成患者曾不按时覆诊、
自行减药或停药易增风险
过去一年的疫情改变了社会生态与大众的生活习惯,究竟又有否影响本港患者的用药习惯和病情控制?香港哮喘会为了解本港哮喘患者在疫情下的病情控制及用药情况,早前就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成功访问了86人。
香港哮喘会主席陈永佳先生分析调查结果,指出约有两成患者表示曾试过未有按时覆诊、自行减药或停药,主要是因自觉病情好转(46.2%)或控制良好(23.1%),以及担心感染新冠病毒(33.3%)和尚有药物可用(25.6%),吴医生及陈先生均表示不按时覆诊、自行减药或停药均非理想做法,患者有机会病情控制转差而不自知,增加病发风险。
近两成患者疫情期间滥用SABA
哮喘发作较密
与此同时,亦有近两成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的疫情期间,平均每天使用1次SABA(19%),反映部份患者有滥用SABA的情况,病情控制未如理想。事实上,若将平均日用1次SABA的患者的哮喘症状出现频密程度与所有患者比较,亦不难发现前者频繁哮喘发作的比例明显较高。
逾七成曾入院患者
均有增用SABA
除此以外,也有近两成患者表示使用SABA的需要比疫情前增加(17%),而这批患者中,哮喘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闷)发作平均达每天一次的比例亦由三成多至逾五成不等;令人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