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是由正常的津液,不能正常的代谢转变而来,生成的病理产物,这个过程叫“津不正化”。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全身过程,意思就是有很多脏腑参与其中,最重要的肺、脾、肾。
《素问·经脉别论》
描述了这个完整的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吃进来的东西经过消化,送到脾,然后往上到肺、往下到膀胱,这样周行全身,濡养四肢百骸。
肺、脾上面说了,肾在哪?
膀胱管水液代谢,其实就是占了个地利,因为位置最低,水都积聚在这,充其量就是个工具人,开闸放水,谁在这都行。
后面有人支配,那就是肾。肾与膀胱相表里,经络相通。更关键的是“肾主水”,一个放水的地位高,还是一个引水的作用强?那不言而喻。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里就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肾主水液,所以根本上说是肾的问题。为啥肾脏一有病就容易水肿,按中医的话说“肾为水脏”,像肾炎、肾病综合征这种典型的就不说了,有的人经常睡一觉起来眼睛肿、小腿浮肿,再一看还有黑眼圈,这种就是气血受困、津液不行的表现。肾主水,其色黑。
问把水烧开分几步?找个水壶做容器、装上水、放火上。
水壶就好像脾胃,“胃为太仓,水谷之海”,就是说胃就是大仓库,装饮食水谷的。火就是肾阳,肾阳加热水,使得它变成水蒸气,才有可能“水精四布”,如果是液体的水到处跑,那可不就是腹水、胸水了么?
这叫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再一次说明了肾主水的重要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水蒸气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水了,有理想、有追求,就会往上走。那就到肺了嘛!
肾主水、肺主气,肺一呼一吸,全身的液体都会变化,这就是代谢。
所以有人问气是什么?气既是一种物质、又是一种功能。物质上包含所有东西,是一种基本结构,比如津液、精液、血液,按西医的话说就是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
所以没有什么是气,因为气什么都是,为了方便交流,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气,比如血气、精气、水气。
一个东西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存在即合理”,因此每种物质就有自己的功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好像我们喝水,表面上摄入的物质,其实是用它的功能。
说这么久就是为了解释“水化为气”,水不是单指我们喝的水,是泛指所有的体液;气也不是我们认为空气,是代指所有物质展现的功能心态。
人的最低点有个罐子叫膀胱,最高点也有个罐子叫肺。所以“肺为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就是说这是表面现象,是挡枪的。
脾胃就是水壶——装水的装多了漫出来,或者用了个小水壶来装,这就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叫“其制在脾”。用中医五行理论来解释,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土是脾土,水是肾水。
上面说了一大堆,相信津液不正常代谢生成痰,主要与肺脾肾相关应该可以妥妥的明白了。
所以我们治疗痰就从这三面下手,但我们又都知道,做事有轻重缓急。用中医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具体到治痰,初期阶段,病位比较浅,邪不能深入,治肺脾;在后期阶段,病位比较深,治脾肾。急性发作阶段,祛痰利气,治外感、治肺;慢性缓解阶段,固本培元,治内伤、治脾肾。
本是啥?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这就好像一条河流,“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之中源,肾为水之下源”,上游出问题了,中游就会有影响,下游其实是后知后觉,等下面的人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当我们感冒了,痰多,这通常是肺的事情,排痰。
今天介绍定喘汤,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
药物组成白果9g、麻黄10g、苏子6g、甘草3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9g、黄芩6g、半夏9g。
风寒外束就是风寒感冒,但是比平时的症状重,突出在一个字“束”。因而咳嗽气急,甚至头晕头痛,咳的厉害缺氧不就头晕,寒性收引气血运行缓慢不就头痛。
所以要用强力的发散风寒药,也就是麻黄,是发汗解表的要药,而且宣肺力量特别强,用于外感风寒重证最为恰当。如果伴有喘逆(也就是气急),那就没有更合适的了,因为麻黄本身还是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本草纲目》说“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宣肺平喘,就好像烧开的水壶打开盖子,要漫出来的水,又落回去了,这个方法中医叫“提壶揭盖”。之前说“肺为水之上源”,所以麻黄还可以治疗水肿,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喘的厉害的人,脸大多都是肿的,气的喘出去了,水液谁来推动运行啊?
因此就要配上白果,敛肺化痰定喘。
麻黄光管发散了,这就好像你拍个苍蝇,在家里打了一圈,苍蝇倒是死了,瓶瓶罐罐也摔的差不多了。宣散肺气可以理气,但同时也会耗散肺气。你不能说去饭馆吃饭,按市场上菜的成本价计算吧?有点损耗再说难免。你要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肯定得扔东西,要么就得收起来一部分,肺气壅遏总不是全都能理顺。
白果具有收涩之性,配合麻黄“一散一收”,跟在后面收拾残局。
顺带一说,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有毒,不可多用,尤其是小儿。有的人拿这个当开心果骗人,又或者小朋友分不清误食,这就要当心了。
白果、麻黄,配合起来互相弥补,平喘之力倍增,同为君药,是方剂的基本结构。剩下来的药,就是在不同环节,进行补充而已。
桑白皮泻肺平喘,因为作用力强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配合黄芩,清泻肺热而达到平喘。
不是风寒么?咋又有痰热呢?
这是风寒外“束”,风寒郁闭可以化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寒包火”。再有,有的人本身就是痰热体质,比如痰多,又爱吃辛辣、脾气不好,容易上火,那感受风寒,也是“寒包火”。
杏仁、款冬花肃降肺气,气不升痰不涌,自无咳喘。
苏子入肺化痰、半夏入脾燥湿,肺脾同治,痰不生气不壅。
这个方子宣开与清降并用,麻黄宣开肺气之郁闭,桑皮、黄芩清肺热,杏仁、款冬降肺气,苏子、半夏降气消痰;同时发散与收敛兼施,发散的是麻黄,收敛的是白果,融“散、收、清、降”于一方,所以定喘止咳功效明显。
庞安常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痰、水往上走肯定是有东西阻挡,所以治痰先治气,气降火自消。
在大家看来,不就是清啊、降啊的,看起来不就是很平常的两个字嘛?有没有用、效果好不好,就差在对这两个的理解上了。
这个药有中成药,叫止嗽青果丸。加了青果可以清热解毒、利咽,其他药物组成合定喘汤一样。
使用效果如何
小儿支气管哮喘例[1]:西药常规治疗有效率71.1%,加定喘汤有效率91.5%,效果更显著。
变异性哮喘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哮喘:60例西药治疗有效治愈率81.7%,定喘汤加中药贴敷有效治愈率93.3%,而且缓解程度更高[2]。
支气管炎76例[3]:1周内治愈65例,好转11例。
过敏性咳嗽63中西医结合治疗[4]:治愈31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93.65%。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肺炎,气管炎,感冒咳嗽,黄痰,肺部炎症重要方子非他莫属
大家都在用的祛痰利咽药物玄麦甘桔颗粒可以用来治疗黄痰吗?
嗓中痰,就是肾中火!治“咽喉异物感”的方子,去虚火除黏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