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当前不是药神,目标也不该是药神。
文李同学来源
奇偶派(ID:jioupai)封面来源
ICphoto
“去医院开药,挂号、门诊、检查、拿结果、确诊、开药、交款、拿药,这一大长串的事多麻烦啊,光是开个药能耽误大半天时间,我现在都是网上买药”。
33岁的文丽现在是互联网健康品平台的常客。由于家里老人小孩时不时感冒拉稀,她习惯常备一些感冒药和抗生素。和原来相比,她现在都是在购物平台上找到要买的药品,直接下单,就能毫无任何障碍地买到各种需要需要处方的药品。
年12月7日,医院医院成立,开创了在线电子处方、延伸医嘱、电子病历共享等先河。
如今五年过去,由于方便快捷,网上看病和买药已经成为不少国人的习惯。尤其是疫情的改变,网上就诊就医也受到政策鼓励与用户欢迎。
《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医院月接诊患者超过3亿人次、医院数量超家、持牌网上药店数为家、互联网医疗月活用户规模超过万、在线医疗月活用户峰值超0万,月活用户同比增长17%。
针对互联网医疗的用户画像,报告显示,年1-11月互联网医疗用户学历分布中,近七成互联网医疗用户不具备高中学历,其中专科占比为13.8%,初中及以下占比为66.7%。
面对大量网民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和健康理论,互联网医疗,有可能成为成为填补生活健康常识和基础医疗知识鸿沟的有效方式。但是,过度宽松易得的网上医疗与购药,也处处隐藏着那是暗流涌动的风险与危机。
拥有了疫情刺激与政策鼓励下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各大互联网健康平台一时受到资本疯狂追捧。阿里健康年股价翻了近三番,京东健康上市半个月市值就达到.24亿港币,超过百度和网易。
在用户大量涌入与资本疯狂追逐背后,互联网医疗行业真实情景如何?奇偶派以用户、医生、平台等行业最基础参与者的多维视角,还原行业当前面貌。
该买什么药?
“我就是觉得网上买药方便,但是在我我决定买药前,都会极其理性地去分辨和判断,询问各种医生,查询各种药理”,24岁的医学生杨一认为在网上看病买药并不简单。
杨一也承认,“像我这样的人不代表大多数,毕竟专业知识和理性思维是能在网上买到合理有效药的前提,绝大部分人并不具备。”
“可太难了,我买了一个星期都没买到”,作为互联网医疗新客的梅欢,在谈到自己第一次网上看病买药的经历时,更多的感受是懵逼。
一个正常的晚上,梅欢躺在床上,忽然感觉自己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真的呼吸困难”,她使劲地向上吸了一口气,“还是没怎么吸进去”。
她回忆起前几天有人说可以网上找医生看病,她打开手机,“京东健康、平安医家(原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医鹿(原阿里健康),热门的,我全下载下来试试”。
在梅欢提供给奇偶派的第一张聊天截图中,她与京东健康上的一位同城且各项资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进行了一个回合的病史交流,随后在5分钟时间里,这位医生给出了“气道高反应”的初诊结果,并在“医院咨询总结单”中给出了“茶碱缓释片”的用药建议。
最后,她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咨询结果下单,“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太快了,有点不放心,开的处方药也不敢吃,而且他回复得太慢了,看起来不靠谱。”最后,考虑医生可能是因为太晚导致诊断太快,梅欢提出留下医生的联系方式,方便到线下门诊咨询,但这位医生以“系统管控很严、私下联系会封号”为理由拒绝了她。
过了三天,同样是京东健康平台,这次平台将她从“呼吸内科”分诊到了“中医内科”,截图显示,这次咨询时间共计30分钟,开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最后的诊断结果为“肝郁太重”。
这位医生给她的用药建议为“丹栀逍遥丸”的处方药品,并告诉她,“先不用做检查,先吃这个药看看有没有缓解,没有缓解的话可以喝汤药调理,因为中成药的剂量小”。
和第一次咨询的医生不同,这位医生主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告诉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