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家共识,氨茶碱如何合理治疗儿童哮喘

茶碱提取源自茶叶,年开始化学合成。起初茶碱用于利尿,后续发现其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临床针对重症哮喘发作患儿,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仍无法缓解者,指南仍将氨茶碱静脉滴注作为联合附加治疗的推荐方案之一;在全球,茶碱至今也仍是呼吸系疾病治疗中最广泛处方的药物之一[1]。

在我国基层初级医疗机构中,口服茶碱类药物依然很普遍。由于茶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自β2受体激动剂问世后,临床对茶碱在儿童喘息性疾病治疗中的认知经历了多次反复。为了全面剖析茶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集结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对氨茶碱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做了深度探究。

茶碱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01

茶碱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药效学的,但更多的是与药代学相关的,而且是其他药物改变了茶碱清除率,导致血清茶碱浓度增加或减少(见表1)。

表1儿科常用药物对茶碱药代学和效应的影响

茶碱影响其他药物效应的范例尚有:茶碱可提高心肌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两者联合使用有可能使洋地黄心脏毒性增加;茶碱能增加锂的清除故茶碱与锂剂合用时,要提高锂剂的平均剂量约60%;地西泮、咪达唑仑这类药物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腺苷浓度,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茶碱是腺苷受体拮抗剂,故联合用药时为达到预期的镇静作用需要增加地西泮的剂量,停用茶碱后若不及时降低地西泮等剂量则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

茶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置原则

02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和中枢神经刺激症状,这与给药途径无关。血清茶碱浓度:

5~10mg/L时不良反应少见;

15~20mg/L时不良反应开始增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其他胃肠不适,引起失眠、头痛、忧郁、易怒、坐立不安、震颤和心悸等;

20mg/L时严重度增加,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惊厥等[2]。

静脉注射尤其注射太快可导致惊厥、心律失常和严重低血压或心脏停搏[3]。婴幼儿茶碱的慢性中毒尤其危险[4]。

不良反应的处置

(1)口服过量时,可通过反复口服药用炭(活性炭),减少其吸收。研究表明口服活性炭之前洗胃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独使用活性炭[5]。口服氨茶碱缓释制剂导致的过量,要注意其吸收呈延迟性,在胃中形成片状聚集物或儿科常用药物对胃肠结石后,其吸收可能进一步被拖延,届时予以洗胃和活性炭治疗收效甚微,应考虑使用胃肠内镜检查和取出[6];

(2)恶心呕吐者可以选择非镇静止吐药[7];

(3)低钾血症应予纠正,必要时可以静脉补钾。对于无哮喘者的重度心动过速、低钾血症和高血糖症可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纠正;对于患有哮喘或慢性肺疾病者,在纠正低钾血症后会有严重心动过速,可静脉应用维拉帕米治疗;

(4)单纯惊厥可静脉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而苯妥英钠无效;

(5)急性茶碱过量可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或血液灌注[7]。如有顽固性呕吐、心律失常或癫痫发作,应立即使用活性炭血浆灌注。多数病例在活性炭血浆灌注4h临床疗效显著,持续灌注至血浆浓度低于15mg/L。灌注治疗12h内应每4h监测茶碱血清浓度。

婴幼儿茶碱的用法用量

03

1岁婴幼儿茶碱的用法用量

1岁以上儿童茶碱的用量及用法

儿童哮喘治疗

04

茶碱对急慢性哮喘的疗效在系统综述的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8-9],基于茶碱治疗窗窄,平喘作用较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弱,故不作为哮喘急性发作期首选药物,可作为其附加用药[10-14]。英国哮喘指南(版)[10]还指出儿童哮喘间歇发作期可以把茶碱药物作为短效支气管舒张剂按需使用;在运动诱发的哮喘中,茶碱类药物也是选择之一(推荐等级A-)。

氨茶碱静脉使用

国内外指南包括GINA(版)和中国指南[10-14],均指出中到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如果SABA和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时,可静脉使用茶碱类药物。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者,也可以继续静脉糖皮质激素和氨茶碱治疗,但要监测血清茶碱浓度。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版)》[14]建议静脉氨茶碱负荷量4~6mg/kg(最大剂量<mg)缓慢静脉滴注20~30min,继之根据年龄持续滴注维持剂量0.7~1.0mg/(kg·h)[2~6个月小儿0.5mg/(kg·h),>6~11个月小儿0.9mg/(kg·h)]如已在口服氨茶碱者,可不给予负荷量而直接使用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推荐等级A-)。

年日本儿童哮喘指南还建议[11]:2岁以下哮喘患儿,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茶碱药物,但有惊厥史者不推荐使用。茶碱血药浓度高于15mg/L,应下调剂量(推荐等级A-)。

口服茶碱药物

版GINA方案[13]将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作为阶梯治疗的首选,12岁以上儿童哮喘长期控制的阶梯治疗从第2~4级均推荐低剂量茶碱口服的联合疗法,其治疗地位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平列(推荐等级A)。

日本指南在阶梯治疗中推荐口服茶碱类药物时机:2岁以下者第4阶梯时推荐、2~5岁者从第3阶梯始就推荐、>5~15岁则在第2阶梯始就推荐使用口服茶碱类药物[11](推荐等级A-)。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年版)》[14]指出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阶梯方案,≥6岁者从第3~5级的选择之一是低剂量ICS联合缓释茶碱,<6岁者从第4级开始用中高剂量ICS联合缓释茶碱。指南明确茶碱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中重度哮喘的长期控制,有助于哮喘控制、并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推荐最好用缓释茶碱,目的是维持昼夜稳定的茶碱血药浓度(推荐等级A-)。

国外临床研究也显示口服缓释茶碱保持血药浓度在10~20mg/L,可以提升儿童激素依赖型哮喘运动激发后的肺功能水平[15];全身糖皮质激素和SA-BA等哮喘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茶碱5~7mg/(kg·d),可明显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少吸氧时间和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的时间[16],这可能与茶碱激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恢复和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有关(推荐等级C)。

我国成人《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年版)》[17]和《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18]均指出:小剂量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作用与较高剂量激素疗法具有同等疗效,建议对使用ICS或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仍未控制的哮喘患者可加用缓释茶碱;并在哮喘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中,从第2~4级推荐低剂量ICS联合LTRA或茶碱作为哮喘的慢性持续期治疗(推荐等级A-)。

哮喘慢性持续期和维持治疗,口服茶碱要注意初始剂量应足够低,儿童10mg/(kg·d),最大剂量mg/d。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儿可辅以口服小剂量氨茶碱,疗效比单用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佳[19](推荐等级C)。

参考文献:

[1]BarnesPJ.Theophylline:newperspectivesforanolddrug[J].AmJRespirCritCareMed,,(6):-.maco,,16(3):-.

[2]MintonNA,HenryJA.Acuteandchronichumantoxicityoftheophylline[J].HumExperimToxicol,,15(6):-.

[3]SweetmanSC主编.马丁代尔药物大典[M].37版.李大魁,金有豫,汤光,等译.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ShannonM.Predictorsofmajortoxicityaftertheophyllineover?dose[J].AnnInternMed,,(12):.

[5]NakamuraT,KawasakiN,MatsumotoK,etal.Effectofparti?clesizeontheadsorptionoftheophyllineontoactivatedchar?coal,invitrostudy[J].ChudokuKenkyu,,16(1):57-62.

[6]CeredaJM,ScottJ,QuigleyEM.Endoscopicremovalofphar?macobezoarofslowreleasetheophylline[J].BrMedJ(ClinResEd),,():.

[7]GreeneSC,HalmerT,CareyJM,etal.Theophyllinetoxicity:anoldpoisoningforanewgenerationofphysicians[J].TurkJEmergMed,,18(1):37-39.

[8]OkpapiA,FriendAJ,TurnerSW.Asthmaandotherrecurrentwheezingdisordersinchildren(acute)[J].BMJClinEvidPub?lishingGroupLtd,,:0.

[9]TurnerSW,FriendAJ,OkpapiA.Asthmaandotherrecurrentwheezingdisordersinchildren(chronic)[J].BMJClinEvid,,:.

[10]JamesDR,LyttleMD.Britishguidelineonthemanagementofasthma:SIGNClinicalGuideline,[J].ArchDisChildEducPracEdition,,(6):-.

[11]ArakawaH,HamasakiY,KohnoY,etal.Japaneseguidelinesforchildhoodasthma[J].AllergolInt,,66(2):-.

[12]IndinnimeoL,ChiappiniE,MiragliaDelGM,etal.GuidelineonmanagementoftheacuteasthmaattackinchildrenbyItalianSocietyofPediatrics[J].ItalJPediatr,,44(1):46.

[13]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G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keecrm.net/xccq/55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