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哮喘需长时间用药,会对身体有害吗

对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便秘等疾病而言,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十几天甚至好几年的药。

大家难免会担心:“不是说是药三分毒吗?长期使用药物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安全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图源

pixabay

用药其实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

药物作为一个立体的化学分子进入到人体后,除了具有治疗目的的药理作用以外,还有非治疗目的(对我们的治疗没有帮助的)的药理作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副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只有单一有利作用的药物。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即使知道使用药物会有一定的几率发生不良反应,但如果不使用药物,疾病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和日常生活造成更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有较多安全性数据的药物以控制病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基于当前的最佳治疗证据去权衡用药的获益和风险,这就是循证医学的意义。

同样一种药物,为什么有的人见效快,而有的人见效慢?

用药存在个体差异,意思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不一样,而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会不一样。

药物进入到人体以后会发生各种生化反应,而这种反应并不是像电脑程序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具体病情、个人体质、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等。

根据疾病和药物的不同,如果使用一段时间后改善始终不明显,比如便秘吃乳果糖3天仍观察不到实质性的改变,就可以请医生重新评估病情。当然,具体的时间点都需要因人而异。

荨麻疹、哮喘、便秘患儿长期用药有不好影响吗?

对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孩子而言,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包括:

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局部使用的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一些用于慢性便秘的药物(如:乳果糖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1)抗组胺药物

对于慢性荨麻疹的儿童,主要治疗用药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1,2]。

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不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但在疾病发作期间持续使用可尽可能地减轻或者消除症状,如果不用药,孩子会因为荨麻疹发作而感到瘙痒难耐。

一般来说,在定期复诊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一旦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可在症状控制良好的3个月后考虑通过减量(如:每2-4周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达到最终停药的目的[3]。

2)局部使用的激素类药物

对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儿童,经常用到也是最重要的药物是激素[4]。

激素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一类药物,常常谈“激素”色变。其实,合理使用推荐剂量的情况下,局部用激素副作用很少,一些针对局部使用(鼻用、吸入用)激素对生长影响的较长期研究结果表示这些药物对儿童生长的影响很小[4],是可以让人安心的。

一方面,这些可以长期使用的激素通常是弱效或中效的,如: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等。另一方面,这些局部用激素剂量非常小,能够吸收进入孩子血液的药量则更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合理使用通常不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临床上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病情总是反复复发”。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在给孩子使用局部用激素时一见病情好转就停药,导致一停药就复发。

然而,在持续性哮喘当中[5],规律(每日)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症状发作频率和缓解症状,提高总体生活质量,并降低严重发作的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就算病情好转也不要急于停药,先复诊,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减量,并且按照医生的医嘱采取正确的减量方法执行,直至停药[6]。

当然,在具体使用中我们还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强调使用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是安全的,但是也一定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监测是否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其他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不良反应叠加[4],比如:正在使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鼻用激素,又联合使用治疗哮喘的吸入性激素或用于治疗湿疹的局部用激素软膏。

除了激素吸入剂,激素外用药(如地奈德、丁酸氢化可的松等)也是家长们较为熟知的局部激素类药物,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安全性如何,可以点击查看往期推送《长期使用中、弱效激素,会有伤害吗?》。

3)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

儿童期便秘很常见,有些反复便秘的孩子可能需要长时间使用乳果糖。

因为便秘是综合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儿童可能会因为害怕排便而更不愿意排便,从而导致便秘更加严重,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而乳果糖不会被身体吸收进入血液,它是在肠道把水分留住,增加大便容积,从而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所以,在医生的评估下,如果孩子需要配合使用乳果糖治疗便秘,那么就需要通过调整剂量达到至少每日1次排出软便。之后还需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并且保持行为和饮食的干预,最终达到减量和停药也能正常排便的目的。

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抗生素,使用的疗程和剂量为什么不一样?

除了上述慢性病,有的急性病也需要用药一段时间,如细菌性鼻窦炎、中耳炎等。如果多次患同一种病症,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医生明明开了同样的抗生素,但上次只要吃几天,这次却要吃十几天,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抗生素的作用是杀灭细菌。病情越重通常意味着细菌越多,繁殖量越大,所以在使用剂量和疗程上也会更大更长一些。只有把细菌全部消灭掉,才不会有“漏网之鱼”,造成疾病复发。

抗生素的具体使用疗程和剂量,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治疗儿童的细菌性鼻窦炎,对于初始治疗3天内出现症状改善的患儿,10日的疗程已足够;对于改善缓慢或需要升级治疗的患儿,症状消失后可能需要继续治疗7日,总疗程大于10日[7]。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而自行缩短使用疗程或减少剂量,这么做反而会影响病情的恢复。

对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慢性病来说,除了用药以外,与疾病“和平相处”还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曾推出相关系列课,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keecrm.net/xcmx/71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