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轻度哮喘患者的发病人数在哮喘患者中的比例较高,但是由于症状较轻,轻度哮喘往往被患者轻视,常无法得到规范化治疗,控制情况不佳。此外,轻度哮喘也存在急性发作的风险。
一、我国轻度哮喘发病率高,急性发作风险高,整体控制情况不佳
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者万[1],轻度哮喘患者约占75%[2]。但整体控制情况不佳,一方面由于患者因症状较轻而忽视治疗[2],另一方面部分患者不愿吸入糖皮质激素而过度依赖缓解药物[3,4]。此外,轻度哮喘也可能有急性发作风险,17.8%的轻度哮喘患者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出现1次急性发作[3],不仅加重病情程度,还会影响疾病进展。
GINA指南指出,哮喘的总体控制目标为达到控制症状的同时减少未来发作风险[5-7]。达到症状控制的评估指标包括:①日间症状≤2次/周;②缓解药使用≤2次/周;③无日常活动受限;④无夜间憋醒。优化哮喘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可导致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加强哮喘管理可降低未来发作风险[6]。
图1:GINA指南提出的哮喘治疗目标
二、轻度哮喘亦存在气道炎症,需抗炎治疗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8],轻度哮喘即已出现气道炎症[9,10],且炎症持续存在[11]。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是治疗哮喘的基石[12-14],我国轻度哮喘患者ICS使用严重不足是轻度哮喘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3]。
图2:我国轻度哮喘患者ICS使用情况
轻度哮喘患者常常使用SABA(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来缓解症状[3],但是气道炎症才是哮喘的本质,而SABA并不能抵抗气道炎症[15],治标不治本。更可怕的是,经常使用SABA会导致气道平滑肌对β受体兴奋剂减敏现象,增加急性发作风险和死亡风险[16-18]。部分患者日常使用LTR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来控制症状,但是与ICS相比,LTRA起效时间长,抗炎效果差,对肺功能的改善不足,无法提高哮喘控制水平[7,19,20]。且LTRA的经济效益较差,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1]。因此,国内外权威指南均不推荐轻度哮喘使用SABA或LTRA治疗[7,9]。
图3:GINA指南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SABA、LTRA的推荐意见
三、指南推荐: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是轻度哮喘患者的首选缓解药物
中外权威指南针对轻度哮喘的诊疗方案不断优化: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是轻度哮喘患者的首选缓解药物,需要按需使用[5,7]。
图4:GINA指南哮喘治疗路径推荐
图5: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治疗方案推荐
多项研究证实,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罗治疗轻度哮喘,不仅可以延长患者首次重度急性发作时间,减少糖皮质激素负荷,同时还可以减少重度急性发作的频率,降低急性发作风险[22-26]。
总结
我国轻度哮喘患者占比高,控制情况不佳,应尽早干预以控制症状、降低未来风险。早期按需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在哮喘症状控制、急性发作风险改善等方面疗效显著,应规范使用。未来在轻度哮喘的治疗过程中,早诊早治与个体化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实现更精确地病情监测,以期更好的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浏览)
1.HuangK,etal.Lancet.Aug3;()-.
2.林江涛.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8(3):-.3.DingB,etal.Respirology.Apr;23(4):-.4.DingB,etal.AdvTher.May;34(5):-.5.GINA.BatemanED,etal.JAllergyClinImmunol.;(3):-.7.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3(12):-.GINA.JefferyPK.ProcAmThoracSoc.;1(3):-83.10.JefferyPK,etal.AmRevRespirDis.Dec;(6).-53.11.BoulayMEetal.RespirMed.Apr;(4):-8.12.AdaptedfromHolgateST.ClinExpAllergy.;38:?.13.MurdochJR,LloydCM.MutatRes.;:24?39.14.BarnesPJ.BrJPharmacol.;:?.15.Zhaoetal.ClinRespirJ;11:-.16.SearsMR,TaylorDR,PrintCG,etal.Lancet.;(8):-.17.NwaruBI,etal.EurRespirJ.Apr16;55(4):1901.18.SuissaS,etal.AmJRespirCritCareMed;:–10.19.ChauhanBF,etal.CochraneDatabaseSystRev.May16;(5):CD.20.孟鲁司特钠片说明书.21.SadatsafaviM,etal.JAllergyClinImmunol;:63-9.22.OByrnePM,etal.NEnglJMed.May17;(20):-.23.BatemanEDetal.NEnglJMed.;:-.24.BeasleyR,etal.NEnglJMed.May23;(21):-.25.OByrnePM,etal.LancetRespirMed.Feb;9(2)-.26.HardyJ,etal.Lancet.Sep14;():-.作者简介
刘辉国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药协会呼吸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7、8届主任委员;湖北省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结核呼吸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症杂志等国内外多种权威期刊常务编委与编委;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项目及长江学者项目评审专家,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文章50篇。
本文完
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