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
年5月1日是第20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重视气道疾病防治:从现在开始”。
Nevertooearly,nevertoolate.It’salwaystherighttimetoaddressairwaysdisease.
据估计,哮喘已影响到全球1-18%的人口,目前全球患者总数至少3亿,我国约万。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于成人,且近20年来呈增加态势,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病。以我国为例,年第3次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0-14岁儿童哮喘累计患病率达3.02%,较年增加了53%、较年增加了%。
年国内的流调还发现3-5岁的学龄前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达4.15%,高于学龄儿童(2.82%)和婴幼儿(1.77%)。国外的研究提示,近50%的哮喘儿童在2岁时、70%-80%在3岁时即出现哮喘症状。而2周岁以前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孩子日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年KuehniCE等报道低龄哮喘儿童较年长患儿症状更难控制、发作更为频繁、发作程度更为严重,且睡眠障碍、晨起喘息、活动受限更多。而哮喘患儿气道结构的改变、如气道上皮基底膜的增厚从生后即开始出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厚,12-17岁时接近成人哮喘患者增厚的程度,导致气道重塑、固定性气流受限,造成治疗困难甚至失败。
研究显示,未予治疗的儿童哮喘与其肺功能增速的下降有关;且在疾病初始时,对肺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喘息在3岁之前开始的肺功能有损害,学龄期后喘息者肺功能改变反而不明显。有报道幼儿哮喘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在其成年后70%仍有发作;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者,则成年后95%不再发作。说明对学龄前儿童哮喘的早期识别及相应的治疗有多么的重要!
迄今,哮喘的诊断仍然是建立在症状基础上的排他性诊断,可变的呼出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肺功能检查、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等)结果可给确诊加分,但不能一锤定音。哮喘诊断的前提是反复发作;基本症状是气喘、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但这四大症状并非哮喘独有。对于大孩子(通常6岁以上)而言,其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物理检查的配合能力使得其哮喘诊断相对容易。但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哮喘及时诊断,多少有一定难度。
大多数5岁及以下儿童会有1年大约6-8次喘息,通常还伴随典型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虽然喘息在该年龄段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但就人群水平而言,1/3的学龄前儿童病毒诱发的喘息在5岁左右会发展为哮喘。因此,并非所有的学龄前喘息均能提示哮喘,也难以确定学龄前哮喘真正的起病时间,对疑似病例要给予及时、相应的检查和/或诊断性治疗。
如果一名有喘息史的孩子,虽无明显呼吸道感染,却有喘息,尤其是在活动、哭、笑时喘息或咳嗽;
如果这名喘息孩子有其它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变应性鼻炎),尤其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对空气中过敏原、食物过敏原的致敏;
如果这名喘息孩子的一级亲属(生物学父母、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尤其是生母,有哮喘或哮喘史;
如果这名孩子的喘息有明显季节性(春、冬、秋),或有明显诱发因素(花粉、霉菌、呼吸道感染、挥发性液体/气体、气候变化,等)时;
如果这名孩子的喘息频繁发作、或持续(3岁以后还喘);
如果这名喘息孩子的诊断性治疗2-3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停药后症状反复或加重、继续治疗后症状重又改善: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哮喘诊断的可能性,若能结合潮气肺功能等适合该年龄段的相关检查或诊断性治疗的阳性结果,则基本可以确诊。
加拿大胸腔学会和儿科学会在其年学龄前儿童哮喘的诊断及管理的意见书中,提出对既往有≥2次哮喘样症状的1-5岁孩子的处理建议:就诊时有喘息,应立即给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IBD)(或同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如病情改善,则诊断哮喘(对既往仅1次哮喘样症状者:疑似哮喘)。就诊时无喘息,对发作频繁或至少1次中重度发作者,可吸入中剂量糖皮质激素(按需IBD)3个月,如发作明显减少、病情明显减轻,诊断哮喘;对轻度、间歇性发作者可随访观察,发作时医生再次评估,可按需IBD3个月,若病情明显改善,考虑哮喘可能。
国内年的城市儿童哮喘流调还发现,我国儿童哮喘表现最多的是咳嗽,为91.3%,而排在通常定义的哮喘四大症状之首的喘息,在我国儿童排第2位,占76.2%,意味着近1/4的中国哮喘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喘息,而超过90%的哮喘孩子以咳嗽为突出表现,那么哪些孩子的咳嗽,我们要警惕哮喘呢?
既咳又喘的,必须想到是否哮喘。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咳嗽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呼吸困难的也应想到是否哮喘。
如果孩子为反复、或持续性干咳,尤其在夜间、凌晨加重,要考虑是否哮喘。
在没有明显呼吸道感染时,凡运动、哭、笑或接触二手烟时总是咳嗽并持久,要考虑有无哮喘。
1岁内的持续咳嗽、无感冒的咳嗽,无论有无喘息,将来都有可能发展为哮喘。
1-5岁儿童反复出现哮喘样症状,即便和病毒感染相关,也应考虑哮喘可能。
?点击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