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哮喘患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严重者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哮喘大致可以分为实证和虚症:
1.实证:感受风寒,证见呼吸因难,喉中痰鸣,咳逆痰少,质稀色白,或带泡沫,咯吐不易。形寒无汗。或兼头痛身痛,多在冬季或受寒发作,舌苔白滑,脉浮紧。感受风热,证见咳喘气粗,面红,发热有汗,痰黄质稠,咯痰不爽,口渴,烦躁,咳引胸痛,舌苔黄腻。脉象浮洪或滑数。2.虚证:如肺气不足,症见喘促气促,喉中痰鸣。气怯声低,吐痰稀薄,或烦热口干,两颊潮红;如久病肺虚及肾,症见气息短促。动则喘息,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舌红苔薄,脉浮细。那么中医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呢?
一、艾灸治疗(适用于缓解期)
取穴
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
配穴:虚证:脾俞、肾俞、命门、膏肓、足三里。
实证灸身柱。
痰多者灸:丰隆、脾俞。
胸闷者灸:天突、膻中。
操作方法:
1.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
2.瘢痕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3~7壮。每次选用3~5穴,7~10天1次,7次为一疗程。
3.伏灸:在三伏天施灸,取肺俞脾俞、肾俞、膏盲。艾炷如枣核大,隔姜灸.每次3~5壮,不发泡,皮肤微红为度。
二、走罐治疗
部位:背部膀胱经
操作方法:
背部涂抹刮痧药油或石蜡油。选用中号或者大号火罐,沿脊柱两侧从上到下反复走罐,待皮肤红润、充血或者出痧点,在大椎处留罐10分钟。
三、放血疗法(适用于发作期)
取穴:尺泽、商阳、少商。
操作方法:
首先常规消毒,右手持三棱针,针对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对尺泽则刺络放血,待出血停止以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四、毫针治疗
取穴: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
操作方法:毫针常规刺,留针30分钟。
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每日或隔日1次。
五、埋线疗法(适用于缓解期)
取穴
主穴:定喘、肺俞、脾俞、膻中、尺泽、足三里、丰隆。
配穴:久病者加膏肓。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然后用一次性埋线针,置入胶原蛋白线。右手持针对准选好的穴位,快速斜刺,进针1~1.5寸,推入线体,拔出针体,无菌干棉球
哮喘注意事项:
1、各类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都不错,在急性发作期主要是缓解症状,在缓解期主要是扶正气,控制或者延缓急性发作为主。
2、哮喘发作期,要密切观察病情,症状不见缓解者,要及时就医,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3、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4、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